“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来,全省初步形成“减灾-备灾-救灾-灾后救助”四位一体综合救灾大格局,建成避难场所82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55个、救灾物资储备库(点)1400个,成功应对了“4·20”芦山强烈地震、“11·22”康定地震、“8·8”九寨沟地震等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5月8日,记者从省减灾中心获悉,我省已建立省级重大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机制,制发了《四川省重大自然灾害主要损失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重大自然灾害主要损失评估的启动条件、启动时间、工作流程以及成果运用,领先全国。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减灾中心作为汶川地震国家灾后重建规划重点项目之一启动建设。经过近10年的建设与发展,我省建成了全国首个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指挥体系运用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空间地理信息等高新技术,覆盖我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互联互通。芦山强烈地震后,在民政部及国家减灾中心支持下,省减灾中心建成了国家自然灾害灾情数据西南灾备中心和四川省卫星减灾应用中心,提升了灾情数据获取能力。
我省还初步形成了具有四川特点的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工作机制,初步建成了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系统,建成全国民政系统第一个省级“灾害风险与损失评估业务系统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分系统”。该系统全部建成后,将覆盖地震、洪涝、干旱、地质灾害等主要灾害类型,实现年度灾害风险、灾前预警、灾中损失、灾后损失、冬春救助需求等业务的快速综合评估与分析。